生怕儿孙忘昔日
金沙江上话长征

《苍洱镌石——大理名碑拓片精品展》走进玉龙

* 来源: * 作者: admin * 发表时间: 2021-10-21 0:00:00 * 浏览: 466



为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增强博物馆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大理市文旅局和玉龙县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12月20日,由大理市博物馆及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联合主办的《苍洱镌石——大理名碑拓片展》正式亮相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石鼓亭二楼机动展厅。


大理地处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南麓,曾为南诏国大理国的都城,是古代云南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首批 24 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 5000 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劳作、繁衍、生息,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


在大理诸多的文化积淀中,碑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星罗棋布般散落在苍山洱海之间,它们是大理古代资料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大理古代碑刻,从汉晋时期到唐(南诏)、宋(大理国)、元、明、清至民国,历代均有大量遗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宗教、天文、医药、美术、名人传略、风土人情、宗族系谱、地理山川、人口结构、生产技术等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是大理地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悠久历史的见证。


《苍洱镌石——大理名碑拓片精品展》旨在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碑刻文化,促进大理丽江两地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博物馆馆际间的交流与学习,让更多的丽江观众从另一侧面了解大理、认识大理,感悟大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次展览共展出大理古代碑刻拓片精品共40幅,展期将持续至12月20日。



布展工作照片



延伸阅读




大理概况


大理,位于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南麓,云南省西部苍山之下,洱海之滨,距省会昆明360公里,曾为南诏国大理国的都城,是古代云南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1982年被公布为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以苍山洱海间绮丽的田园风光和“风花雪月”奇景著称,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这里气候温和,是白族聚居地,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文化,2004年入选全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被称为“人类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和“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


大理历史沿革


大理是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城市,其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洱海东岸银梭岛贝丘遗址出土的器物为我们勾勒出先民生活的图景,他们创造了洱海地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明,使大理成为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在大理设置叶榆县,隶属益州郡,正式将大理划归中央版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央王朝政权更迭,偏安一隅的苍山洱海间崛起了一个新的王朝,走进了横跨唐宋,创造了辉煌灿烂文化的南诏大理国时代(公元738-1253年),苍山中和峰下巍峨耸立的崇圣寺三塔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公元1254年,元世祖忽必烈结束了大理国的统治,设置云南行省,将政治中心由大理转移到昆明。明代,经过改土归流、府卫参设、政治移民后的大理,完全归属中央王朝,以儒家文化为尊,逐渐孕育出潇洒闲逸、淡泊名利的文化特征。自清代,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相互交融,“文献名邦”的称誉实至名归。今天,大理依旧以独特隽永的城市风格吸引着万千世人慕名前来,缱绻忘归。历史所造就的城市气质,就是大理独特的魅力所在。



大理市博物馆简介



大理市博物馆坐落于大理古城复兴路南段,馆址前身分别为清代云南提督衙门、杜文秀帅府及滇桂黔边纵七支队指挥部、滇西工委办公所在地。1986年正式建馆,是大理市文物收藏、研究与陈列的机构,属地方性综合博物馆。2019年馆址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是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重要窗口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先后获得“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殊荣。2009年5月18日向全社会永久性免费开放,每年接待观众近百万人次。


大理市博物馆藏品涵盖了大理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的珍贵文物遗存近万件。设有《历史文物展厅》、《明代陶俑馆》、《佛教艺术馆》、《古代书画艺术馆》、《云南提督历史沿革展》和《杜文秀起义图片展》六个固定展馆和一个碑林展区。

 

碑,是中华文明独具特色的载体。中国的碑文化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碑就已经出现,先秦文献中开始出现“碑”这个词的记载。碑石文化从汉代开始形成和发展,绵延数千年,经史子共存,佛儒道齐全,融文章、诗词、史实、书法、绘画、雕刻、造型、礼仪、风俗等于一炉,内涵博大精深,影响冠古及今,是了解几千年华夏文明史不可少的实物依据,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主要组成部分。


大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体现之一就是拥有数量众多的碑刻。明清时期,一些重要的碑刻就被收入方志中,当代著名学者如向达、邓天挺、陶云逵、方国瑜、马曜都非常关注大理的碑刻,尤其是石钟健先生,先后于1942年、1943年两次到大理喜洲、邓川一代对古碑进行调查,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1979年,王云、方龄贵两位先生对1972年拆毁的明代题“五华楼”基址出土的大理国及元代碑刻进行注释和解读,将碑刻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此后,关于大理地区碑刻的研究资料《大理白族古代碑刻和墓志选辑》、《大理丛书·金石篇》、《大理古碑存文录》、《大理历代名碑》相继问世,为研究大理碑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大理现存的珍贵古碑刻中,除了国家级文物《南诏德化碑》和《元世祖平云南碑》以及不可移动的碑刻外,大部分保留在大理市博物馆碑林。这些碑刻是大理地区最原始、最珍贵的原始文物资料,是大理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大理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的重要藏品和宝贵财富。




大理市博物馆碑林收藏了大理地区大理国、元、明、清至近代,各种类型的碑刻675通,其中元碑主要来源于1972年拆除的明代五华楼基址,明清墓碑多来源于大理喜洲弘圭山墓地,此外其余大多数是1977年大理市境内开展的古碑调查工作中发现的重要碑刻以及大理市博物馆多年来坚持不懈地碑刻寻访征集工作中发现的重要碑刻。2011年大理灯光球场看台下埋藏的碑刻清理又发现了200多通元碑,极大地增加了大理市博物馆收藏的元碑数量。大理市博物馆所藏碑刻类型丰富,涵盖墓碑、墓志、记事碑、政事碑、兴造碑、诰封碑以及书法石刻等多种形式的碑刻,是我馆极具特色的藏品。2011年8月,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大理市博物馆碑林进行了自1993年以后的第二次扩建,新建了碑林游廊,碑廊和碑墙,集中展示了225通各个时期的碑刻藏品。目前,展区占地2500平方米,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碑林,共收藏大理国、元、明、清时期各种类型的碑刻600余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文教、名人传略、风土人情等,数量多、门类全、价值高,文化艺术内涵博大精深。这些碑刻是大理地区最原始、最珍贵的文物资料,是一座宝贵的石质资料库,是大理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理悠久历史的见证。


元碑碑廊

山花碑亭 


明碑碑廊





明代墓志展墙

代墓志碑